您现在的位置: 鱼腥草 > 鱼腥草防治 > 正文 > 正文

流言粉碎榜41条日常科学真相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11 10:14:23
白癜风怎么确诊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228/5964818.html

本期编辑:武芸萱

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谣言止于“智者”,在人人自媒体的时代,碎片化信息不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同时还产生裂变效应,特别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让人真假难辨;而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刷屏流言往往跟生活密切相关。由此,“智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榜单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为基础,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评出。

1、公共WiFi风险很大?

  流言:央视“”晚会上:现场观众的手机都连上无线网络,而现场的大屏幕上,各种地址、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都显示了出来。

  真相:无论是家里的WiFi还是公共WiFi,都存在信息被截获的可能,但显然一些没有密码保护的公共WIFI更加危险。

  但其实只要养成好的习惯,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夸张。最重要的是不能选择来路不明的WiFi,尤其是免费、不需要密码的WiFi。

2、吹风机——一款隐藏的“治病神器”?

  流言:不少   真相:电吹风的热风可能对缓解某些症状会有点辅助作用,但依靠它治病,显然不靠谱,操作不当的时候,甚至会引起一些副作用,比如使用吹风机时间较长、热度较大,很容易引起烫伤灼伤。

如果用吹吹风机取代常规治疗,不仅会耽误治疗,甚至有可能加重症状,因此,专家建议最好不要轻易尝试用吹风机治病。

3、酸奶加热口感更酸?

  流言:近日,有读者发现,在什刹海畔的一些小店前,有些商贩吆喝着热着喝的“老酸奶”。酸奶不都是通过冷藏来保存吗?加热以后喝口感会更好?

  真相:酸奶的制作过程是鲜奶加入菌种后发酵而成的,在市面上使用的酸奶菌种不少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而40℃到42℃之间,是这两种菌的最佳繁殖温度。

  但不是所有的酸奶都适合加热饮用,譬如凝固型的酸奶,一旦加热,就可能在表面产生一层液体。这是酸奶中的乳清发生了析出,会影响到酸奶的质量。这种情况下的酸奶,最好就不要喝了。

4、蘑菇中毒因为食物相克?

  流言:前不久,朋友圈有一条传言称,蘑菇不可和茄子、小米、大黄米等食物同吃,否则会产生毒素。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真相:食物相克的说法一直在民间流行,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我国有不少食品科学家进行了研究论证,结果都证明食物相克是不存在的。其实,所谓相克,多是因为不洁饮食以及极少数的特殊过敏反应所致,一般公众在生活中无需顾忌。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毒蘑菇中毒全年均可发生,通常夏秋季节是高发期。传言把蘑菇中毒教条化地归咎于“食物相克”,会让消费者忽视食品安全中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

5、下个软件“声波驱蚊”靠谱吗?

  流言:流言:雄蚊仅靠花蜜、植物汁液等营养就足够,不吸血;而雌蚊必须吸取人畜血液,才能孕育产卵;雄蚊子会不断发出求偶的声波,但已经受孕的雌蚊因为不想重复受孕,便会竭力回避雄蚊。驱蚊器是利用这个原理,模拟雄蚊飞行时震动翅膀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来吓走雌蚊,达到驱蚊效果。

  真相:包括蚊子在内的所有昆虫的雌性的生殖器官中有一个叫做受精囊的结构,通常情况下一次正常的交配后受精囊内储存的精子就足够其一生所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雌性蚊子都会拒绝多次交配。所以,“已经受孕的雌蚊因为不想重复受孕,便会竭力回避雄蚊”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所以,想要驱蚊,还是使用老法子吧——蚊帐、蚊香、驱蚊水。它们老套、简陋、麻烦、毫无新意……然而有效。

6、个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近日,名为“激素草莓辨别法”的文章炒热了网络。草莓个大且形状怪异,真的是因为打了激素吗?

  真相: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卓俊表示,网上盛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并不科学。他认为,“激素这个东西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如果植物自身激素量不足,可以适量人为增加,把它的正常生长状态调整过来,这就是俗称的打激素。”

姜卓俊解释,“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授粉不均,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所以授粉会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7、滑石粉能致癌?

  流言:日前,一则关于强生爽身粉具有致癌风险的新闻引发广泛   真相:记者采访了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王珂。王珂指出,爽身粉有很多类型,并非所有爽身粉中都含有滑石粉,市场上所销售的爽身粉中,部分会含有滑石粉成分。王珂认为,从女性身体结构上来讲,盆腔尤其是内生殖器都与外界相联通,而滑石粉的细小颗粒,的确具有通过阴道进入腹腔,进而附着在卵巢表面导致长期炎症的可能。

  据王珂介绍,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学者提出滑石粉有可能导致卵巢癌,随后的多个流行病学观察结果表明,经常使用爽身粉的女性,卵巢癌发病风险高于从不使用爽身粉的女性,最高可达3.9倍。然而,同期也有研究表明,二者并无相关性。但是,这些研究很少考虑到滑石粉的持续暴露时间和剂量问题,而且研究性质多为流行病学观察,或小规模病例对照研究,无相关机制或前瞻性队列研究,因此无法明确二者的相关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还是在年将滑石粉定义为卵巢癌的潜在致病因素。最新的更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女性会阴部使用滑石粉,并不会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外阴、卫生棉垫与阴道隔膜中,滑石粉的持续使用与卵巢癌发生也无明显相关性。所以,公众不必盲目恐慌。

8、盐吃多了长雀斑?

  流言:近日,一则《食盐的危害》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其中提到:“吃盐多的时候,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身体组织的水分会减少,排出身体的水分会增加,不利于皮肤的保水。食盐过多,除可使面色暗黄外,很有可能导致面颊长出雀斑。”这种说法究竟可不可信呢?

  真相: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仪器。不管是细胞,还是细胞内的酶类等,都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比如稳定的渗透压。这种较为稳定的环境,称之为稳态;而为了实现稳态,生物进化出了有效的调控系统。

  假如某个人食用的盐过多,就会激活调控系统。即,吃盐多,并不会导致体内水分减少。雀斑是一种黄褐色色素斑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很早以前,就有医生注意到了雀斑的家族聚集倾向。也就是说,父母都有雀斑,孩子有雀斑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目前认为,雀斑是由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异常引起的,主要受遗传影响,也跟日照有关。

  所以,高钠饮食虽有很多危害,但雀斑这个“黑锅”,人家真不背。

9、胡萝卜吃多了容易不孕?

  流言:一篇年的旧报道最近又开始流传:“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金南医师发现,过量的胡萝卜素会影响卵巢的黄体素合成,分泌减少,有的甚至会造成无月经、不排卵、月经变乱。研究人员解释,这可能是β-胡萝卜素干扰了类固醇合成所造成。曾有医师在六位因为吃了过量胡萝卜而导致月经异常的女人身上发现,她们的卵巢黄橙橙的,称为「黄金般的卵巢」。”

  真相:胡萝卜素的生理功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二是直接参与某些新陈代谢过程。

  维生素A对细胞分裂、胎儿器官和骨骼发育和成熟、免疫系统的维持(增强抗感染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孕妇,尤其是不发达地区(非洲区域和东南亚区域)的孕妇,通过食用胡萝卜、南瓜、全奶等富含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食物,改善孕期环境。对于日常膳食条件不佳的,可以小剂量使用鱼肝油、β-胡萝卜素或者β-胡萝卜素-维生素A混合制剂。另有研究显示,胡萝卜素可以刺激黄体素、雌激素的合成。缺乏胡萝卜素,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不受精和受胎率下降。

  传统上认为,β-胡萝卜素的毒性很低。因为伦理原因,直接的人类毒性试验的证据不可获取,但是有很多间接证据表明,每天摄入15到50毫克的β-胡萝卜素不会产生副作用。通常情况下每克生胡萝卜仅含有约8mg的β-胡萝卜素,一般人无需担心β-胡萝卜素中毒。假如长期大量摄入胡萝卜素,有可能在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等部位沉积。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发黄,称之为胡萝卜素血症。一般认为无害,停止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几周即可缓解。

10、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关于转基因的流言很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属茄科植物,起源于南美洲。最初的番茄本身就是个头很小的、酸甜味道浓郁的野生樱桃番茄,大番茄才是人类不断杂交选育的结果。不过番茄的确也有转基因品种,一部分番茄中导入了延迟番茄成熟时间的基因,以方便长途运输。但是转基因番茄并未上市。

  紫薯是甘薯的一种,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引进。紫薯的紫色是天然的,属于天然花青素类色素,存在于紫薯的块根、茎、叶和薯皮中。紫薯长期浸泡在水中,水会变色,如果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俗称灯笼椒、柿子椒、甜椒,是茄科辣椒属。菜椒由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辣椒在北美演化而来,经长期栽培和人为的杂交选择,使果实个头越来越多大,果肉变厚,辣味消失,但保留下来的是菜椒仍然保留了较高的维生素C。

11、母乳宝宝一定要喝水?

流言:最近,一篇名为《母乳宝宝不用喂水?信它,你就被坑大了!》的文章在   真相:世界卫生网站明确声称,“母乳的宝宝在六个月大以前,即使天气热也不该喝水”,理由是给宝宝喂水会让宝宝有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危险。这是因为水可能不干净,导致宝宝感染疾病。母乳里有80%以上的成分都是水,所以当宝宝感到渴的时候用母乳喂即可,既能解渴又防止感染,健康成长。

  儿科医生崔玉涛补充道:“纯母乳喂养儿很少需额外补水,除非有急性失水现象,如急性腹泻,剧烈呕吐等。判断婴儿是否需额外补水,首先观察尿色。若为无色或淡黄色,说明体内水分充足,无需额外补水。不要因开空调、天气热等原因就认为需给母乳喂养婴儿额外补水。因一般少许缺水时,孩子会通过多饮母乳而自行解决。”除了水,健康的新生儿也不需要果汁或其他液体饮料。

  至于给宝宝喂水的三个理由,也都不必担心:宝宝的喝水的习惯可以在6个月之后再培养;宝宝乳牙通常要6个月之后才会长出来,六个月以前不用太担心口腔清洁的问题;在母亲摄入水分不够的情况下,母乳喂养的宝宝的确可能出现便秘的情况,因此母亲应该每天多喝水,而不是给宝宝喂水。

12、宝宝穿纸尿裤容易得湿疹造成罗圈腿?

流言:老年人经常会说,使用纸尿裤弊大于利,容易得湿疹甚至罗圈腿,能不用就不用。

  真相:儿科专家崔玉涛表示,用纸尿裤不会增加今后儿童O形或X形腿的发生机会。O形或X形腿指的是膝关节发育异常,有一定遗传因素,也可能与发育有关(比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再有与过早“人为训练”孩子站立、走路有关。因此,并不建议大人扶着几个月的婴儿在大人腿上或床上蹦,可能会影响下肢发育。

  传统尿布柔软、舒适,缺点是一旦孩子大小便后,湿尿布对皮肤刺激很大,如不及时更换,甚至会导致严重尿布疹。纸尿裤虽然比不上尿布柔软,但能保持表面干爽,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尿布疹的出现,并有助于增加婴儿睡眠,减少护理负担。当然,与传统的尿布相比,纸尿布透气性差,可能会让宝宝的小屁屁感觉不那么舒适,因此在使用时,妈妈应注意尿裤要松紧适中,确保为宝宝留出足够的空间,让空气流通。

13、

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

流言:时下正值吃葡萄的时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微博、   真相:专家分析认为,评估油品优劣应考虑综合因素,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甘油酯构型是否合理;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天然微量营养成分的含量高低;三是是否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而报道中,把长时间高温煎炸条件下食用油所形成醛类物质的数量作为判断油品优劣的唯一因素有失严谨。

  同时,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受烹调方式、温度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食用油都不提倡在高温下长时间(或反复)使用。高温下长时间(或反复)煎炸的油脂会产生醛、酮、内酯等化学物质,长期食用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专家认为,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烹调习惯、油品情况和其他国家有一定差异,总体上中式烹调比西式烹调方式更多样化,欧美国家以煎、炸为主,中式方法包括炒、蒸、炖、溜、汆、炸等多种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媒体报道中所达到的程度。因此中国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

21、柿子与其他食物同食会致病甚至致死?

 

 流言:最近有一个流言,在   真相:经常和柿子搭配出现的“禁忌”都是高蛋白食物。而柿子里面含有大量鞣酸,又名单宁酸,它能使蛋白质凝固。如果一次吃进太多鞣酸,在胃酸的环境下,这些鞣酸和胃里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就会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形成不可溶的沉淀,这也只是证明吃柿子不好消化。而目前并无确凿证据表明食用柿子直接致死的案例。因此,健康人完全没有必要担忧,只需记住三点即可:不要空腹吃柿子、不要吃未成熟的柿子、不要吃柿子皮。

22、手机来电致蚂蚁绕圈?

 

 流言:一群在手机旁自由活动的蚂蚁,安逸自在,突然一通来电打破了这一和谐的场景。蚂蚁们如中了魔咒一般,排起整齐的队列,绕着手机转圈,直到对方挂机,来电结束。这是近期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视频所呈现的画面,视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手机磁场。而且手机磁场不仅会影响蚂蚁,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应尽量远离。这是真的吗?

  真相:现场测试证明,蚂蚁并未如视频中出现绕圈行动的现象。工程师用专业仪器“磁场探头”对手机磁场进行了测量,并强调手机磁力线分布不是圆圈,而是从手机出发再回到手机,离手机越远磁场越弱。如果蚂蚁受到了手机磁场的影响,可能会有三种情况出现:一是避害远离手机;二是被吸引不由自主地聚集到手机上;三是遵循磁力线方向从手机出发再回到手机。而不会出现视频中的现象。但自然界中确实存在蚂蚁转圈圈的现象。

  生物学上有一种罕见的现象叫AntMill(蚁磨坊),蚂蚁研究专家猜测说,蚂蚁们会留下叫做费洛蒙的挥发性物质以便让其它蚂蚁嗅出并跟踪,如果部分侦查食物的蚂蚁留下了错误的费洛蒙信息,后面跟踪费洛蒙痕迹的蚂蚁就会不断地在同一地方绕圈,同时也会留下气味让其他蚂蚁跟随,慢慢形成一个循环,最终导致蚂蚁们不停地在原地绕圈圈,直至耗尽体力死亡为止。这种现象也被专家们称为“蚂蚁死亡漩涡”。

  因此,如果蚂蚁绕手机转圈圈的视频并非后期合成,也有可能是将手机放在了恰巧发现的AntMill当中。而通过这一现象推论人类将受手机磁场影响,则更为缺乏根据。

23、冬季御寒,穿的衣服越多越暖和?

 

 流言:冬季御寒,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对策,口罩、围巾、手套齐上阵,裹得严严实实的。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相信只要穿的越多就越暖和。这是真的吗?

  真相:冬天御寒,并不在于衣服穿的是多是少。衣服只是起到隔离的作用,减弱冷空气和体表热空气之间的对流,本身不产生热量,所以当穿上一件件的衣服,只是增加了空气厚度,大幅隔离了体表热量的散失,提升了保暖性,人们感觉到的温暖也就是体表常温。但是,从生理角度看,穿的衣服过多过厚,会抑制体温调节功能的适应性,反而造成御寒能力减弱。这就是为什么穿得多却容易感冒的原因。

24、食用红肉和肉类加工品可能致癌?

 

 流言: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估了红肉和肉类加工品的致癌性,26日发布结论认为,食用红肉(生鲜红肉,即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可能致癌,因此将之列为“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物,列入第二级A类致癌因素,同时将肉类加工品(火腿、香肠、肉干等加工肉制品)列入第一级致癌因素。结论公布之后,引起广泛   真相: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回应,关于加工肉致癌风险,实际上是对2年提出报告的再次确认,本意并非让人停止吃肉,而是提醒人们合理吃肉,降低可能存在的饮食风险。同时还表示,人们对研究结论存在误解,他们的研究只反映物质是否致癌,并不反映物质致癌风险或致癌能力的大小。

  肉类加工品被列为1级致癌物,只表明“已经有足够的医学证据和动物实验证明它致癌”,实际上肉类致癌的风险或能力非常低,控制摄入量就好。致癌物和是否得癌症不能简单对应,癌症是多种因素而非单一因素造成。因此,放弃吃红肉完全没必要,食品卫生和膳食均衡更值得大家   真相:生吃鱼的做法很不科学,会导致人体患病。因为在鱼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和细菌。三文鱼身上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是异尖线虫,若是食用了有这种寄生虫的鱼,一般在食用后的1-5天会发病,导致人腹痛难忍。淡水鱼体中存在较多的是肝吸虫,一旦肝吸虫进入人体,寄生在人的肝脏、胆管内,很大可能引发慢性寄生虫病,致人食欲不振、腹痛、肝肿等,严重者还有可能诱发肝癌。

  除寄生虫外,鱼类中含有较多的细菌,这些细菌都是在加工运输过程中污染鱼类的。虽然大部分细菌对人危害并不大,但是其中的大肠埃希菌也可以引起食物中毒,致人腹泻、腹痛,恶心。因此,人们最好食用熟食,从源头避免感染寄生虫致病。

26、劣质餐巾纸携带肝炎病菌?

 

 流言:劣质餐巾纸,或者卫生纸的原料中可能还会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虽然一般人使用餐巾纸只是擦拭皮肤或嘴唇,但难免会使细菌或真菌进入口中,不排除会引起肠炎、痢疾等疾病,有的甚至还可能携带肝炎病菌。这是真的吗?

  真相:劣质餐巾纸造成卫生隐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微生物超标,另一个则是化学添加剂的违规使用。微生物超标容易导致使用者发生接触性感染,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由于劣质餐巾纸的原材料是用再生纸制造的,其原材料本身已经被污染过。制造这些劣质餐巾纸的工厂往往消毒措施有限,餐巾纸可能还会含有大量细菌、重金属、真菌等。如果长期使用这种劣质餐巾纸擦嘴,很容易把纸中存在的大量荧光增白剂以及其他有毒物质和细菌再吃进肚子里,造成卫生隐患。

  关于“劣质餐巾纸携带肝炎病菌”,正确的说法是肝炎病毒。另外,病毒性肝炎有多种,不同种类的肝炎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一般存在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中,通过粪便等途径传播,其在干燥的环境中不易存活。甲型、戊型肝炎病毒不可能通过干燥的餐巾纸进行传播。而乙肝和丙肝则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这几种途径。

27、向天果能治疗糖尿病?

 

 流言:它来自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产量稀少,非常珍贵。它能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能延缓衰老,而且没有副作用。它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向天果”,还有着能够治疗许多疾病的神奇效果。难怪它能够走红,而买的人也趋之若鹜。但向天果真的可以当药吗?

  真相:向天果富含的三大活性成分——黄酮类物质、皂角苷、异黄酮——之中,黄酮类物质在自然界里并不罕见。我们常见的苹果、香蕉、南瓜、胡萝卜、草莓等,就富含大量的黄酮类物质,而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另一种物质皂角苷确实能够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却不宜过量食用,因为它能够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长期过量食用皂角苷容易引起碘缺乏,导致碘缺乏病。

  并且,目前关于向天果药用价值的探索仅有零星的研究,但与商家宣称的能治愈糖尿病相去甚远。污染多少、是否珍稀,跟有没有功效之间没有关系。实际上,向天果只是普通坚果,只不过是生长在热带地区一种经济林木的种子。在向天果的原产地,人们也会吃这种果实,就像中国人吃榛子、栗子一样,而不会把它当药吃。

28、闻醋可以预防感冒吗?

流言:“闻醋真的可以预防感冒”,这似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常识。3年,SARS闹得最凶的时候,很多大学都会烧一锅醋进行消毒。直到现在,有的人还会在屋子里烧醋,试图预防感冒。

真相:醋是一种弱酸,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而拥有氧化性的物质都有一定的消毒作用。但因为醋的氧化性很弱,感冒病毒也不怕它。而且如果把醋稀释到空气中,浓度降低,对病毒的氧化能力就更弱了,所以感冒病毒不能被醋杀死。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人体吸入空气中的醋时间过长,不但会引起呼吸困难和恶心等症状,还会对皮肤和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

29、完全素食更健康吗?

流言:素食主义成为现代人流行的饮食趋势,很多人认为素食更为健康。

真相:纯素食带来营养平衡方面的新问题——人是杂食动物,如果将动物制品排除在食谱之外,一些本来从肉食或内脏中容易获得的微量元素,如锌、维生素B12等就难以补充。如果没有精心搭配的食谱乃至膳食补充剂,可能导致相应的缺乏症状。

30、肝脏有排毒时间表?

流言:所谓的“人体排毒时间表”,把人体器官排毒划定了各自的时段,据说,晚上11:00~凌晨1:00是肝脏排毒的时间。

真相:肝脏的“解毒功能”其实是一个生物转化过程。以酒精为例,酒精90%~98%经肝代谢(其余经肾和肺代谢),一个70kg体重的人,每小时代谢酒精的量为7~14g。这个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确对人体有毒。但肝脏的解毒功能就像小时工,也就是说,人什么时候喝酒,它什么时候启动针对酒精的解毒功能。晚上11:00~凌晨1:00这个时段,要是没喝酒,也就不存在解毒这回事了。因此,如果想减少肝损害,主要靠的是不喝酒。

31、僵尸肉真的存在吗?

流言:有媒体在报道海关总署组织的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工作时称,有“70后”猪蹄、“80后”鸡翅等封存三四十年的“僵尸肉”通过走私进入国内餐厅。“僵尸肉”一词迅速博取公众眼球。

真相:根据记者核实,相关报道涉及的长沙海关、南宁海关、南宁公安,以及南宁食品药品监管局均否认对外发布过所谓“僵尸肉”的消息,在实际工作中,也未查获过封存时间长达三四十年的走私肉;7月1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联合发布通告,称“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也就是说,未查获有封存几十年的冻肉。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彭增起教授认为,不考虑成本、人力和当时技术水平,极长时间的冷冻对于冻品品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媒体报道的肉品长达40年的冷冻储藏并不现实。

32、家里摆放多肉植物会伤害心脏?

流言:多肉成为植物“萌宠”。但浙江检验检疫局表示,多肉植物涉及50多科近万种植物,可能携带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其中部分品种含有毒素,严重的会引发心脏病。

真相:多肉植物部分品种含有毒素不假,比如奇峰锦属和大戟科的大多数都有毒,其中,奇峰锦属多肉植物多含针刺,人接触汁液后,皮肤会有红肿、瘙痒等症状,一旦摄入人体会对心脏有较大伤害。不过要注意的是,中毒的前提是摄入,如果只是摆在一边问题不大。

33、腐烂的水果不能吃?

流言:平时买的水果,放了一天可能就会有些腐烂,很多人都是直接挖掉烂的部分,剩下的继续吃。这样对吗?

真相:实验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烂水果都不能吃。机械损伤和冷害的水果只要没长时间放置,滋生微生物,是可以吃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霉变腐烂的水果——如果霉变部分不严重,挖去病斑外两厘米处,剩余部分还可以食用,如果霉变超过水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就不宜食用了。

34、散装“生鲜奶”比包装牛奶更有营养?

流言:一些城市街头,有自称奶牛养殖户的人卖散装的“生鲜奶”,他们多以现挤现卖、原生态为卖点,宣称比包装牛奶风味更佳、更具营养价值。

真相: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处理,“生鲜奶”的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从而带来“黏稠”“风味浓郁”的感官印象。不过,研究表明“生鲜奶”与经过巴氏杀菌的纯奶在营养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直接饮用“生鲜奶”在营养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反而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等风险。

35、身体可以局部减肥?

流言:时不时听见女性朋友们苦于小肚子萝卜腿,需要跑步仰卧起坐之类的运动来减局部,所谓是练哪里就减哪里。

真相:看看运动员匀称的身材就知道了。不管是跑步、游泳还是仰卧起坐,运动消耗的脂肪都是全身一起的。当然,对局部锻炼并不是全无用处,起码它可以让局部变得更紧绷且富有弹性,结合减脂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36、甲醛白菜可致白血病?

流言:近日,有媒体曝出河北、山东等地蔬菜批发市场中贩卖的白菜喷洒了甲醛溶液,将其作为白菜防腐的特殊保鲜剂。而早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甲醛列为一级致癌物,并发报告称甲醛超标可能诱发白血病。因此,甲醛白菜会导致白血病的消息在朋友圈不胫而走,大为流传,这是真的吗?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食品安全的副教授朱毅介绍说,夏季气温高,加之白菜水分较大,同时由于很多菜商缺少蔬菜在长途运输中所需的冷藏设备,很多白菜会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坏掉。菜商便在白菜上喷洒甲醛以保鲜,这样既保持了白菜的新鲜度,也减少了菜商经济上的损失。

37、反手摸到肚脐就是好身材?

流言:“有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女孩子反手能摸到肚脐眼的身材就是好身材,如果摸不到,要减肥。”美国专家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

真相:有记者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特意去查了到底有没有哪个奇葩美国科学家专门研究了这件事……答案是:并没有。我们首先搜索了一下“bellybuttonfitness”,发现根本没有相关研究,然后又放宽搜索条件只搜了“bellybutton”,结果还是没有与反手摸肚脐相关的研究。最后又搜索了一下比较高大上的代表肚脐的词汇Navel,结果更是搞笑,除了研究者的名字中有Navel之外,剩下基本全是研究脐橙的。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纯属无稽之谈。现在跟科学沾点边的事就喜欢在前面冠上“美国科学家”的旗号,忽悠成功指数瞬间提高。

38、藿香正气水抹肚脐能退烧?

流言: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则关于藿香正气水退烧的“神话”,声称蘸着藿香正气水放在肚脐上就能退烧,特别是家里有小朋友的,用医院输液了。文章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人晚上高烧39℃,身烫手脚冰凉,浑身疼痛,头昏怕冷,用棉球蘸满藿香正气水放入肚脐,半小时后38.5℃,一小时后38℃,早起37℃,没有任何不适。

真相:“藿香正气水是夏季治疗感冒的常用方。”据医院特聘专家张勤教授介绍,藿香正气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特别是对于西医所讲的胃肠型感冒疗效显著。因而,如果是中暑、受凉或因过量食用生冷食物,长时间吹空调或电扇,导致腹痛、腹胀、腹泻和呕吐等,用藿香正气水就比较对症。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法应为口服而非外敷。对于网上所说的抹肚脐之说,张勤认为不靠谱,不值得推广。

39、食品添加剂等于毒药?

流言:关于食品添加剂,有人说添加剂对身体普通有害,而食品中添加的各种成分也一再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所谓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真会对健康构成威胁吗?健康与食品的色香味之间,人们该如何抉择?

真相: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剂,之所以添加剂背黑锅,就是因为在概念被简单混为一谈,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其他还包括药品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等都是非法添加剂,马路上有添加剂商店也是正常的。

40、吃一次抗生素七天不发育?

流言:朋友圈里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标题为《医生的忏悔:小孩子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请家长认真看完》,“不发育”就是指他身体所有的部分都不再生长。这些话让很多家长心生恐惧。

真相:抗生素的功能就是破坏其中某一种结构从而抑制细菌繁殖或杀死细菌,它只针对特定的细胞有效果,被筛选出作为药物的抗生素都是专门针对病菌的,并不伤害人体正常的细胞。也许有人会问,那么“抗生素杀白血球”又是怎么回事呢?白细胞是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中吞噬有害细菌的细胞,因此有细菌感染时,体内白细胞自然会高于正常水平,而当抗生素开始起作用后,炎症得到缓解,细菌少了,吞噬细菌的白细胞自然也就少了,并非是抗生素杀死了白细胞。

41、喝可乐真的会杀死精子吗?

流言:这是一个老谣言,但还是有人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喝冰镇可乐,追求凉爽刺激。但是,有些人也会担心,尤其是那些准备要宝宝的男士,总是会被一个传言困扰——那个传言就是:据说可乐能杀死精子。这是真的吗?

真相:精子存活需要低一些的温度,那它会不会被从嘴巴里喝进来的冰镇可乐杀死呢?这就涉及到可乐在人体内的代谢问题了。男人是不会把精子放到可乐里的,男人们只是喝可乐而已。在饮用可乐后,可乐会被人体的消化系统消化吸收掉,可乐本身无法直接接触精子,只有可乐的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后才有可能接触到精子。换句话说,喝可乐如果能杀精,那还要避孕药干吗?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xingcaoa.com/yxcfzi/9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鱼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