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叶榕
Ficusbenjamina
桑科榕属
常绿大乔木
榕树,在我心目中是一类奇特的存在。
一方面,它们沉默而低调。四季常绿的油亮绿叶,像老人胡须一样下垂的气生根,一年四季时不时落了满地、被行人或小车压得粉碎的浅色小果实,似乎就是它们全部的存在感。它们没有引人注目的花果,虽然长伴身边,可几乎很少有人认真地去欣赏它们的风姿。
另一方面,在整个榕树家族中,不仅有重庆人爱到了骨子里的黄葛树,还有佛教圣树菩提树,无花果,以及儿时的零食,野生的地果。这些特立独行的榕树,因而有着令我无法忽视的份量。
黄葛树,重庆人的最爱
菩提树
但一直以来,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以外,我对榕树家族一直很脸盲。我国有近百种榕树,辨认起来太难了。
不过,垂叶榕(Ficusbenjamina)是个例外。因为它有着极其鲜明的识别特征:枝条下垂。小区里还种有垂枝槐、垂枝榆,但一看就知道,它们下垂的枝条是人工拗出来的造型,但垂叶榕下垂的枝条却是天生的,这同时成为识别它的关键。
常绿大乔木
枝条自然下垂
跟榕树一样有气生根
好多年前,我就已被垂叶榕奇特的叶子所吸引了。它的叶片极漂亮:两面光亮,有修长的尾尖,革质互生,嫩叶像天竺桂一样染成赫红、嫩黄色。最特别的是它的叶脉,极细密的侧脉,以略向上斜的角度与中脉相交——这是垂叶榕的第二个识别特征。
叶有修长的尾尖
侧脉极细密
嫩叶微红
跟城市常见的榕树不同,垂叶榕的果实也非常引人注目。首先是它的果实比榕树大得多,而且是醒目的橘黄或橘红色。眼下,它的榕果正成熟,远远一看,有点像小金橘。
榕果单或双生于叶腋
无总果梗
直径可达2厘米
榕果是榕树家族最具特色的存在。按理说,有果必先有花呀,它的花在哪里呢?
这就要说到榕属独一无二的特征了。榕属的花序,植物学上称为“隐头花序”。我们肉眼看到的、“果实”肥厚的外层,其实是它的花序轴——很多花着生在其凹陷的内壁上。这种奇特的花序早在白垩纪化石中已经出现,可以保护众多细嫩的花朵不被当时发达的甲虫吃掉。
垂叶榕开花、结果的秘密生活,都在榕果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完成。垂叶榕雌雄同株,它的榕果里有三种花:雄花、雌花与瘿花。瘿花是特化的不能结实的雌花,是榕树的传粉昆虫——榕小蜂生活、产卵的场所。
在垂叶榕的花期,翅膀退化的雄蜂先行羽化,随即与雌蜂交配后死亡。沾附了花粉的雌蜂从榕果最上方的小孔中飞出,去寻找新的处于雌花期的榕果。新榕果的雌花一部分被雌蜂产卵形成虫瘿(瘿花),一部分被传粉而形成种子。
独特的隐头花序
榕树与榕小蜂的关系,被称为“生物界中的最高形式”——离开了对方,它们谁也活不下去。榕蜂之间的合作始于遥远的1.3亿年前,经过一代代的进化,现已达到了一对一的专一性共生。每种榕树都有着自己的一对一传粉昆虫,垂叶榕的专属信使就是垂叶榕小蜂(Eupristinakoningsbergeri)。
榕树与榕小蜂是生物学上协同进化的最典型案例。《植物学》教材上,罕见地用一段极富感情色彩的话概括了这对“灵魂伴侣”的关系:
“榕小蜂好像是有远大抱负的一类昆虫,为了后代它们不顾一切竞相送死的场面真有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感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榕-蜂双方以生命(小蜂的生命)和鲜血(榕树供应小蜂的营养物质)为代价支持对方发展,对方兴旺了反过来又为本种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蕴藏在自然界中、富有哲理的辩证逻辑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确实,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之榕蜂,差太远了。毛衣战还不知要打到几时呢。
重庆南山植物园的垂叶榕,叶子更修长
另一个意外是,我没想到,在我家门口以清秀飘逸形象出现的垂叶榕,在遥远的热带森林里,竟然是令人生畏的“绞杀王”。
南京宿根植物园园长周亮在《垂叶榕的绞杀现象》一文中写道,绞杀现象是热带雨林里最惨烈的战役,约三十种榕树是这场战争的主宰者和最终的胜利者,“而其中最典型、最凶狠的莫过于垂叶榕”。
垂叶榕的绞杀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附生”阶段,在热带雨林里,垂叶榕的种子随着飞鸟排便落到了大树之上,一旦有了合适的生存条件,如阳光、水分,甚至少量土壤等,它就在寄主树身体上迅速地生根发芽。第二个是“藤本状”阶段,垂叶榕环绕着寄主树的树干长出众多的气生根和枝叶,看上去就像是从地面爬上去的藤本,但并未影响宿主的生长。最后一个就是“绞杀”阶段了,它紧紧地勒住寄主树,交织的根网卡住了寄主树的营养运输通道。最后,宿主因“弹尽粮绝”而被其绞杀至死。
图:wiki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xingcaoa.com/yxcfz/9503.html